IMG_1713.jpg 

----讀後心得

先用書籍介紹來說明這本書吧。

作者以書信體的方式,娓娓述說著十五篇遭遇。每一篇都誠摯感人,又觀點獨到。有一些人一輩子,執著地認真活著。他們就像一顆顆小行星,在浩瀚的世界一隅,以各種璀璨獨特的生活經驗,兀自折射出不同的光影和波長。劉克襄也執著地認真活著,二十初歲迷上賞鳥以後,他便沉浸在自然探險的世界裡,或走訪山林荒野,或鑽研書籍資料。半甲子來累積的經歷成為生命重要的養分,促使他遇見或發現了這些獨特的小行星。他們是傳奇的、漂泊的、探險的人物,還有更多是名不見經傳的庶民。

每回讀起華文作者寫的書,都容易被他們的文字感動。還是想再一次的重申,中文字多麼的優美。而這就是我所嚮往的,想用一些文字,點綴出文章的亮度,享用一些字詞,避免不必要的多嘴。一樣的一句話,他可以用十個字漂亮精準的道出,為什麼我卻得寫個二十字還讓人感到太累贅。看完書後,我還得重頭翻閱,該把一些字詞記錄下來,想辦法放進我腦袋的資料庫才行。

這本書,說的是做這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。前幾天才看完歐洲旅遊的書,還一心嚮往著。但當看著作者述說這座島嶼上的人事物,我怎麼就忘了我所身處的國度曾讓多少古今中外的人們慕名而來呢。在這片土地上,有太多感人的故事,有太多美麗的景色,更有太多奇特的物種。我們擁有的,比起其他國家,實在是超出太多太多了。

第一篇,背景就在自己家鄉裡的阿里山,卻也沒到訪過幾次。總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心態,或許我根本就不知道森林小火車有多麼的特別吧。雖我也曾在祝山頂上被一躍而出的太陽感動過。或許當你親自走過其他國度之後,才能更心領神會的懂得自己的國家山河中的美。而這開頭的第一篇文章,就讓我的淚水幾度在眼眶中打轉,台灣山林對異國人的吸引力,台灣歌曲與歌聲對異國人的安撫,台灣人對異國人的付出和寬懷。最終讓那位父親留下一句:『我很欣慰自己孩子的最後,是在台灣的山區結束。』

還有台灣的玉山,的雲豹,老鷹或是環境,不論是外國人或是本國人,都曾經為這片土地盡心盡力的研究,去探索。

最後一篇寫的是舊時代的建築,這篇也讓我很有感觸。小時也是住在這樣的三合院內,我真的很喜歡那樣的感覺。年紀還小時,過年過的節,總能和一群親戚的小孩在大庭院內玩耍,更別說房子前後的菜園或是果林。每個季節都有屬於那個季節的水果,我不需要去偷摘長出圍牆外的果實,隨手一拿就有甜美的水果,果皮你能隨手扔,我亂丟垃圾?不,我腳下全是土壤,這些果皮,就是最天然的肥料。不論技巧好丟到果樹下,或是滿天亂飛的跑到菜園裡。三合院,中間的客廳,兩旁的睡房,床板是架空的,而且還有木門和簾子,但那不是窗簾。窗戶也是木頭做的,可以拉動。夏夜的夜晚就真的是有數不清的叫聲,有點吵雜,卻是最天然的交響樂。

 

-----轉貼書籍的自序跟大家分享


自序:小行星絮語

  「人生沒有意義。」
  十七歲的孩子考完學測後,憂鬱地跟我和內人說。
   「為何沒有意義?」我們關切地跟他溝通。
  他提出一個要求,只要染頭髮即可。

  去年他毫無預警地染過一次,後來還偷偷打了耳洞。這回總算事先通報。我們商量了一陣,建議他買安全的植物染劑,回家自己染,減輕身體的傷害。隔天,他便付諸行動,心情也頓時開朗起來,似乎又有一個新的開始。

  好單純天真的生命呵!這是我在整理本書十五篇跟自然生死相關的手稿時,孩子跟我之間的一段生活插曲。也可能,就是全部。

  嗯,真的,就是全部了。若仔細回想,從國中以後,孩子和我的交集愈來愈少,有時甚至只剩「我走了」、「我回來了」的招呼。

  我們忙,他似乎也很忙。但忙到應對如此簡單,著實教人感傷。不免懷念起早年帶他奔跑野外,攀爬山林的快樂。原本希冀他在成長過程裡跟我一樣,生命不斷地被大自然所浸潤。怎知世界的天平,並非向我們這邊傾斜。他凝望世界的方式,跟我截然不同。

  祟拜太宰治,睥睨學校課程。面對這樣的孩子,我是有些挫折的。內人安慰我說,「至少這次他願意跟我們討論,分享他的心情。」她的意思是,這個家還存在著牽引、依存的力量。

  是嘛?我還是扼抑不住自己的狐疑,只好喃唸著,「等他高中畢業了,我們再像以前一樣,帶他到鄉野旅行,或者再攀爬高山吧!」

  話說得這麼無奈,不免更加沮喪。最近打開抽屜,我的文具旁仍擺放著好幾冊他小時候畫的動物和地圖,看到這些他自製的圖畫書,不禁油然窩心。我們彷彿在同一個星系,一起運行。

  十七歲的他現在可不一樣了,或許現在仍繼續環繞著我們,但也有了自己的軌道,正在快速運轉。而且很顯然,在這條自轉的路線上,可能是他人生離我們最遠的時候。

  我們定定地亮著,他像一顆忽明忽暗的星球。

  其實這般不安傷腦筋時,我們也常反省,會不會太過於急切了,總以自己的經驗衡量現世的價值。比如我和內人都是比較會讀書的學生,但從未想到,一個不太想讀書又很有叛逆想法的人,他是如何度過生命最懞懂的階段。這孩子的成長,莫非是我們生命的辯證?我們因他的時而疏離,反而看到了更多不同的人生風景。

  好,再回到那句讓我們忐忑不安的話吧,人生沒有意義?

  我們順著孩子的心意,讓他染髮解悶,但我們相信他的「人生沒有意義」還會持續不斷地發生,持續不滿足。或者還會有下一回的染髮,或者以其他方式尋找慰藉的出口。

  人生的意義何在?我肯定,十七歲是不會有答案的,二十七歲都很難。

  而我突然也想起正在修潤的十五篇文章,那些傳奇的、漂泊的,或者探險的人物,還有更多名不見經傳的庶民。半甲子以來,在我的田野訪查和自然旅行的過程裡,他們以各種璀璨獨特的生活經驗,陸續闖進我的旅次,撞擊我的生命。

  孩子是星球,他們也是,但明顯大不同。

  回首自己的夜空裡,他們彷彿是地平線上,熠熠繁星裡最明亮的那幾顆。有的以剎那的美麗錯身,提示我漂泊流浪的奧義,有的則反以一輩子的清貧寂苦,向我從容灌頂。更有以壯烈果決之死亡,見證自己的存在。還有平凡度日者,靜默地追尋可能的永續家園。他們都具有單純而強韌的生活質地,熱情而努力地錘鍊自己,或者耗盡自己,把生命拉出深邃的美麗面向。

  他們和我的孩子是不同的星球。色澤、明度、成分和質量都不同的小行星。

  天文學家依小行星的軌道或光譜,把太空中的小行星歸納分類,有些類別較多,有些較少。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,目前人類已經發現了幾十萬顆的小行星。但也還有許多未被發現,未被歸類的小行星。

  我很喜歡這樣的小行星狀態和分類。人生似乎亦然,有些清楚了,也總有些還是混沌未明。即將付梓前,我仍不時試著抽?這十五篇文章裡每個人物生命的核心本質,回味著他們和我生命間折射出的光影和波長。

  前五篇集中於走山探險的悲喜與榮辱,帶來的生命撞擊,第六到第十篇是他人的成長和漂泊,如何了悟生命的智慧。最後五篇則是個人探尋至今,接觸自然家園的見識。或許,這是我的史詩。我的,很小的,一個人的伊利亞特到奧德賽,從探險、漂泊到返鄉。

  至於我的孩子,應該還是尚未成形,還未歸類,或命名的。

  十七歲時懷疑生命,這種困惑是可以理解的。但人生的意義從來都不是引言,更不是課堂上的是非題或申論題。人生的意義是後設的。我們用一輩子追逐,可能最後回首時,才會恍然明白。

  這話孩子今天尚難受用,其他同歲數的年輕人恐怕亦然。我很幸運在自然觀察和探險的旅途裡,邂逅了這些人和事。感謝他們有意無意的跟我對話,引我驚詫,渡我省思。晚近更有機會埋首書寫,跟自己的青春懺示,獨留下這樣的小行星絮語。

  人生不是沒有意義。人生有很多種可能。是過了以後,才知道。不是開始的疑惑,或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。而是小事的慢慢積累,堆疊出未來,同時形塑了自己的高度和亮度。

  我也在努力變成這樣的小行星。

IMG_1713.jpg

十五顆小行星:探險、漂泊與自然的相遇
作者:劉克襄
出版社:遠流
出版日期:2010年06月01日
語言:繁體中文 
ISBN:9789573266518
裝訂:平裝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nz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