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161.jpg

--------讀後心得

這一本書,在封面或這背面,都沒有書籍內容的介紹。翻開整本書的第一頁,也只是引用自書籍內某一段落的句子。我相信這本書,確實不需要怎樣的介紹,只要憑藉的看過的讀者推崇,一定可以讓更多人去閱讀它的!


多數美國人無法像我們這樣愛。
關鍵在於他們活在安定安全之中,活得太淺,
很難把人的感情推入到我們所活過的那種深度。
我們悲傷,
是因為我們不斷地喪失,
我們的家人就和死亡一樣,
唯有躲開你,才會使你幸福

故事架構來自一個巴勒斯坦的家庭,整篇故事寫過了這個家庭四代的經歷。讓我了解了,以色列是如何建立起屬於他們的國家,這群巴勒斯坦人又是如何的顛沛流離,以及美國這個民族的國家,又是如何的接納外來的移民卻親手摧毀他們原來的國度。

這篇故事書頁總共378頁,嚴格說來還不算厚,然而他沈重的內容讓我如同主角一般的度日如年,感同煎熬。故事在主角十二年少時,其實還在整本書的前半段而已,然而那時候故事就已經進入灰暗的情結,我對於左手還握著過半頁數的書本,心情跟主角一樣,對於未來,真是茫然。書本進行方式是依照年代方式前進,我們隨著主角一起長大,也跟著他經歷每一場驚心動魄外來的攻擊,每一次敵軍的入侵都帶來不可抹滅的傷害,身旁的親人好友,每每在烽火當中犧牲,一再的重建心中的傷痛,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。許多經歷的人事物,因為戰爭的關係,一別就是數十年,重返舊地,人事全非,然而至少還能重聚,當故人說起陳舊往事,真的也讓我紅了眼眶。

如果你喜愛『追風箏的孩子』,你更不能錯過這本『哭泣的橄欖樹』。『追風箏的孩子』架構在兩個小孩不同種族的身分上,層面還不算太大。然而『哭泣的橄欖樹』,寫個是整個民族遭受到另一個種族的侵略與迫害,寫一個家庭四代人活在這動亂的時代,是如何的過活。故事的角色不算少,卻讓我看到最後對每個角色都相當清楚,每一個人不同的遭遇,同樣都是來自同一個時空背景。悲傷指數絕對不遜色於『追風箏的孩子』,甚至超越。而能讓整本書如此的動人,真的還是要感謝一下譯者的翻譯,他讓整本書更加的精采,閱讀起來一點都沒有翻譯文學的味道,值得收藏。

種族的對立,存在這世界上甚至超越了政治的對立吧。故事中猶太人這般的圖害巴勒斯坦人,真的深深烙印在我心裡,他們怎麼能如此的........。要不是書中後來也寫到,曾經納粹也是這般傷害猶太人,我壓根就忘記了這件事情,因此我也想起了日本人對於中國人的南京大屠殺。一個種族對於另一個種族的欺壓,世界上太多例子,導致了日後永無法平息的憤怒,時間過去了,在經歷過那些事情的人們無法忘懷,而不曾經歷那些事件的年少們,卻不懂得那樣的心情。我們該繼續仇恨那個曾殺害我們的民族,還是該寬宏大量的伸出善意的雙手,一起和平共處。事情總是矛盾,總沒有一個解決之道。

書中,留著巴勒斯坦人血液的嬰兒,被猶太人收養之後,就變成了猶太人?之後在父親的告解懺悔之下,又變回了巴勒斯坦人?這跟我在『追風箏的孩子』的論點一樣,他們並非是從外表上就能判斷出種族的民族,為什麼就被一個種族的名詞如此的仇恨著對方。這也讓我想起這一陣子在重播的『射雕英雄傳』裡頭的楊康一樣,是金人,還是宋人,很重要嘛?但...如果問題丟回到自己的身上,當那些政治名嘴問著你,你是哪一國人,我相信我們都有自己的一套答案,而當他又回問你,你的選項為什麼不是另一個時,也必然有自己的想法。這下子,你是什麼人,很重要。當主角最後到了美國定居,一個自由的國度,一個沒有戰爭的國土,並沒有帶給主角全然的安心,當主角最後拿到美國公民的綠卡,當你的國家領導人協助另一個國家,攻打屬於你出生的國家,那種心情,真的是五味雜陳,真的令人唏噓。

是屠殺,才讓這本書變得如此的灰暗,是種族的對立和宗教的區隔才讓人們如此的敵對。看完書後的心情,就如同書籍封面般的灰暗,而卻又像圖片的天那麼開闊。我很喜歡書中的那一段句子

『多數美國人無法像我們這樣愛。關鍵在於他們活在安定安全之中,活得太淺,很難把人的感情推入到我們所活過的那種深度。』

當你看完這本書,我相信你更能深刻的感受到句子中的意思。而我認為我們身在臺灣這安全安定的國度中,也許也是活的太淺,一定也很得了解那種深度,畢竟我們不曾經歷過,就更無法體會。看過了書,對於我們能處這樣的環境中,真的應該感到珍惜。然而沒了種族的紛爭,我們卻有的不停的政治鬥爭。怎麼樣,我們才能有一個和平的國度,美麗的世界。

書名的原文是『mornings in Jenin』,直接翻譯應該是『階林之晨』,個人是覺得這本『哭泣的橄欖樹』更貼近書本內容吧。更何況他都不在書籍上做內容介紹了,我相信是因為對於書籍內容的信心,也就是因為這樣,所以我才會想小小抱怨一下,書名不應該是如此。

 

最後就貼上書籍內容的介紹,如果你喜歡這樣的題材,就看它吧,不光是這本書的寫作方式,文字敘述,都會讓你為之動容。


------書籍介紹

作者蘇珊.阿布哈瓦(Susan Abulhawa)扣著幾次歷史事實如1948猶太建國、1967的6日戰爭、1982夏提拉(Shatila)與薩布拉(Sabra)難民營大屠殺、1983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攻擊案、2002階林屠殺…等,六十年來巴勒斯坦人的苦難歷史寫成本書。她透過書中人物,讓讀者看到了他們的惶惶不可終日,並揭露了巴勒斯坦歷史上的血腥路標。

  本書的原始材料都是歷史事實,作者將虛構與文獻加以揉合的手法,正是本書的力量之所在。

  英國泰唔士報(TheTimes /UK News)在2010/2/6的評論 很值得提出參考:《哭泣的橄欖樹》絕不耽溺於種族情結,更不偏向種族主義。受苦與犧牲並未成為特定訴求的符碼,勿寧是極為難能可貴的成就之一。這本小說的寫作,其行文詩意,是現代阿拉伯寫作的特點。作者掌握了阿拉伯語的細緻慇勤與充滿意像的特點,揮灑其所謂的「阿拉伯之舞」,可說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。

  2009年新年前夕爆發的以色列攻擊巴勒斯坦事件,意外地使這本小說受到擅長發掘新人作家的出版集團Bloomsbury的注意。打造過《英倫情人》、《哈利波特》、《追風箏的孩子》等國際重磅暢銷書的Bloomsbury,信心滿滿地簽下這本小說的英美兩地英語翻譯權,比照《追風箏的孩子》的行銷規格,在2010年2月給這本小說一個新的名字MORNINGS IN JENIN,上市發行。
  
  故事在海法附近的艾因霍村揭開序幕,以阿布赫傑一家人與橄欖種植為核心,一九四八年「大禍臨頭」。在西方國家支持下,猶太復國份子入侵,佔了巴勒斯坦人的土地、家園與清真寺。村莊遭到攻擊,村民被迫流放,蒙受損失、流離與羞辱之苦,最後落腳在難民營,階林。走到這一地步,「睜開眼睛,難民惶惶不安地發現,他們正慢慢地被人從這個世界上抹掉」。猶太人以各種手段斷絕他們的生機,其用心與納粹德國無異。

  艾因霍(Ein Hod)村的一家巴勒斯坦人被趕出世居祖宅的那一天,一個名叫伊士瑪的新生嬰兒,遭到一名以色列軍人擄走,成為猶太人的兒子,取名大衛。
  伊士瑪丟失後,他的母親達妮亞生下女兒阿梅爾。《哭泣的橄欖樹》便是在敘述親兄妹阿梅爾與大衛,從敵對到相認的曲折故事。
在階林難民營中出生,阿梅爾一生下來便被丟入一個不斷喪失的世界,失去家園,失去親人,失去國家民族。但在殘缺的人生中,每天黎明,父親為年幼的女兒朗讀,讓她覺得自己擁有的愛「大如海洋及其全部游魚」。但另一方面,卻又活在母親患難人生的哲學中:「無論什麼感受,緊鎖放在心裡」,大悲大喜皆不形於色。
  阿梅爾的一生是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六十年衝突的縮影,從階林到耶路撒冷,到黎巴嫩,到陌生地美國,到重返階林,傷痕與恐懼,親情與愛情,步步血淚,其間有仇恨,有寬恕,有大愛。
  《哭泣的橄欖樹》是小說但也是歷史,人物雖屬虛構,場景都是真實,也是作者蘇珊.阿布哈瓦(Susan Abulhawa)顛沛流離的故事。她是巴勒斯坦人,出生於6日戰爭的1967年,故事跟著她苦難的生活-----科威特、約旦和被占領的東耶路撒冷,最後到達美國,目前定居於賓州。這幾乎就是她個人的傳記,也是今天巴勒斯坦人的傳記。同時也揭露了九一一紐約雙子星大樓事件背後令人淌血的動因,揭開了新聞頭條底下不為人知的真相,為現代世界一場活生生的政治衝突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。

3252.mornings in jenin.jpg Mornings in Jenin.jpg mornings-in-jenin.jpg mornings-in-jenin-susan-abulhawa-hardcover-cover-art.jpg 

 

哭泣的橄欖樹  //  博客來購書連結
Mornings in Jenin
作者:蘇珊.阿布哈瓦
原文作者:Susan Abulhawa
譯者:鄧伯宸
出版社:立緒
出版日期:2010年09月07日
語言:繁體中文 
ISBN:9789866513299
裝訂:平裝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nz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