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26442531-3919434269_n.jpg

 

進入故事之前,就來看看書本的宣傳影片吧!

 

這回要寫的可不是讀後心得呢,要以介紹的方式來寫一篇導讀文,所以就帶著,大略描述出書本內容卻也不說的明確些。因此如果是沒有閱讀過的讀者,先看了導讀文,再開始看內容,就會發現導讀文中出現的敘述都會慢慢的在故事中展現。這是我以往看書之前,若有導讀文,差不多就是這個模式。最害怕的就是在導讀文中被敘述者爆雷啦,反覆看了幾次自己的導讀文,說要爆雷好像沒有,又好像有那麼一點....。就算有也沒有那麼明顯啦!

 

導讀文:

        電影《2012》都已經是2009年時的作品了,而時間也終於來到西元2012年。地球真的會在一夕之間從浩瀚的宇宙中消失嗎?從這兩年不斷的天災人禍看來,若要我說,人類與地球的遭遇或許真會如同這本《殞月之城》。

        科學家們努力保護著地球免於傷害。但無論有多麼精密的儀器,做過多少次的傷害預測,有時事情的走向總是出乎意料之外,一點小差錯,地球就會開始步向毀滅。

        緩慢變化的世界末日,對人類來說才算得上是世界末日。若是一顆隕石就毀滅了地球,那倒也輕鬆愉快。而當隕石撞上的是月球,又會怎樣接間的摧毀地球呢?地球和月亮之間的距離改變了,之間的引力也改變了。潮汐淹沒沿海地區的城市,沈睡的火山熔岩被引力拉出,引發了地震,使得火山灰佈滿天空。這早已經不是科幻小說內場景了,人類早已經歷過。若頻率倍增,接二連三,使得電力失效,空氣變得污濁,那麼就再也沒有乾淨的泉水、作物也不再成長。人類的末日生存遊戲就此展開。

        恐慌的時代,人性在這個時刻更加顯現,無論是感受到親人之間那真摯的愛、或是在危機時刻對陌生人的惻隱之心、亦或是為了生存,爭奪食物時的獸性。所有的情感、感受,都在人們對於未來失去確定感後加倍放大。大聲的咆嘯、用力的抱怨、全心的感謝和由心的相愛。

        在閱讀的過程中,我曾在安靜的房內、人來人往的鬧區,以及前往旅途的車上。書本以女主角的日記在呈現世界的變化,讓讀者真的能很感同身受的融入到女主角的世界當中。因此當我放下書本休息時,總會把書中的環境帶到現實來。想像著如果這一天真的到來,我會有怎樣的心情、行為舉止呢?。從書本的前半段,我學到確實應該在災難發生的前期該做好未雨稠繆的準備,寧願日子安定後來笑當時愚蠢的杞人憂天,也不要讓未來埋怨當初太樂觀。

        《殞月之城》的末日是慢慢的在發生,活著的人面臨著無盡嚴苛的考驗,或許死去真的是一種解脫。但我們都想從這黑暗中走出,沒有永遠的黑夜,太陽總會再度露臉。故事的結尾是末日發生後的某某一天,身為三部曲的首部曲,故事中的角色還有兩部曲得捱過。未來的日子,書中角色迷惘著,而讀著則期待著他們故事的發展。

 

 213753.jpg  101546518.jpg  this world we live in.jpg  

三部曲其實在國外於2010年就已經出版完

Life as We Knew It (Last Survivors, #1)/2005
The Dead and the Gone (Last Survivors, #2)/2008
This World We Live In (Last Survivors, #3)/2010

國外goodreads網站,大家對這本書的評價其實跟一般三部曲一樣,都是每況愈下

但平均分數都有維持在3.7顆星以上也算是不錯了

如果三本書都已經出版,希望台灣尖端出版社也能快點翻譯出版呢!!!

真的是很想知道故事的後續發展,當然更想知道的是結局啊。

不論是毀滅,復原,或是開放式結局,我都可以接受

就是想看看他們後來的故事

但就書名來看,我猜測第三集的結尾應該會偏向是開放式結局吧,也帶有一點復原的可能性

就是寫到,這世界已經逐漸在走回正軌,但這會是一條艱辛的道路.....之類的.....吧

 

另外,第一集出版到現在也好一段時間了,網路上收尋一下,應該是沒有被買下電影版權。

雖說這樣的話題也有不少電影啦!但每看到一篇好故事,還是會期待他被拍成電影呀。

只是每每故事被拍成電影,還是很容易就失去故事的原有性,也好啦~~~

 

 

 下方右邊也是某一版本的封面,頗有電影-明天過後的味道!

 

590192.jpg 005.JPG

 

殞月之城
Life As We Knew It (Last Survivors, #1)
原文作者:Susan Beth Pfeffer
出版社:尖端
出版日期:2012年03月06日
語言:繁體中文

 

arrow
arrow

    enz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