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簡介
立陶宛是波羅的海三小國(立陶宛、拉脫維亞、愛沙尼亞)之一,為位於東北歐的歷史古國。地理位置在芬蘭南方、俄羅斯西方,西濱波羅的海,為通往太平洋的一個重要暖水港。
1939年8月23日,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希特勒與史達林簽署互不侵犯條約,史達林在條約中得到波羅的海三小國。在1940年,蘇聯軍隊進入立陶宛,該國在地圖上消失,成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的一部分。直到1990年,立陶宛人民爭取獨立成功,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。
在波羅的海三小國被蘇聯統治的50年之間,經歷過這個事件的受害者因懼於蘇聯祕密警察,大多不敢出聲,而少部分針對這件事情發聲的人民,也受到殘酷的對待。但仍有許多勇敢的人,將這段故事藏在歌曲和畫作裡,讓立陶宛擁有豐富且獨一無二的藝術創作能量。而書中女主角即為一位15歲的畫家,她把所有經歷記錄在信和畫裡,用小罐子做成時空膠囊埋起來,希望某日世人會發現這個埋沒於歷史中的真相。
嚴冬與鐵網,也無法困住從冰雪中萌芽的希望。她所能做的,就是畫下這一切……
在1941年的立陶宛,15歲女孩莉娜的平靜生活,毫無預警地產生令人恐慌的劇變。先是爸爸神祕消失,接著蘇聯祕密警察闖進她的家中,將她與母親、年幼的弟弟一起抓走。
他們失去一切,宛如牲畜地被遣送到西伯利亞,開始了痛苦且看不到盡頭的勞改生活。
擅長繪畫的莉娜冒著生命危險,以圖像與文字記錄周遭的人們──以虐待他人為樂的軍官、視人命為草芥的祕密警察;裝瘋賣傻只為留在媽媽身邊的少年、被迫一夜之間長大的男孩、失去父母只能跟娃娃傾訴的女孩,以及為了孩子犧牲一切、甚至出賣靈魂的眾多母親……
在漫長又寒冷的日子當中,人與人之間溫暖的情誼以及對未來抱持的希望,支持著莉娜和家人度過一天又一天。遠方,太陽逐漸升起。當溫暖的陽光悄悄滲透灰暗的陰影,愛與包容的力量將融化寒冷的鐵幕,於極北之地萌生希望的嫩芽……
故事中文前導片
另一個是英文版本,長達11分鐘的宣傳片
讀後心得:
中東世界感人的故事有:阿富汗的《追風箏的孩子》和《燦爛千陽》、《德黑蘭的囚徒》。這三本書無一不讓我對中東世界感到悲傷,卻也從中感受到力量的那一面。然而中東世界的歷史,也許在電視上、或許在課本上,我們些許有些概念。然而對於歐洲歷史,我卻一概不知道,因此這本《灰影地帶》,不但讓我看見歐洲那段令人悲痛的故事,也依舊看見人們在絕地裡頭的堅強,所以我很喜歡這本故事。喜歡《追風箏的孩子》的讀者,相信《灰影地帶》會帶給你一樣的感動。
故事發展的很快,一開頭就切入主題,悲劇隨即展開。而作者很壞心,一路上的悲情故事寫的還不夠。每一個段落之後,作者又將過去美好的場景描寫出來,兩相對比,不捨的情緒會更濃、悲傷的情感會更深。而且這樣的對比還不是隨意寫寫。像是某個段落在勞改營,主角母親對他說了一句:「待在這裡,哪都別去」。這個段落瞬間結束,畫面就跳回過去的日子,去描述在那個時候母親對他說這句話的背景和情形。等過去的段落結束之後,又會回到勞改營的場景。看得出來,過去的場景,是作者想要讓讀者有個強烈的對比感覺,因為書中女主角是以第一人稱在描述當下。我很喜歡這個設定!
我們從未經歷過那樣的日子,那樣的國家動盪,因此我也真的很難想像,那樣的日子、那樣的絕望,到底該抱持著怎樣的希望,在離家千萬里之外的陌生國度,應該帶著怎樣的態度繼續活下去。作者把女主角描述的相當成功,因為她每次的衝動之舉,都讓看書的我想對他破口大罵,就如同她弟弟告訴他的,別輕舉妄動,以免變成一具屍體。如同她母親跟他說的,全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。也因為如此,等故事發展到中段時,一段意外,就已經奪走我的男兒淚了!
在宣導影片中,作者也有提到,這篇故事是她將真實故事加以改編而成。其實我一直想知道的是,愛情萌芽在那樣的環境中,會是怎樣的感覺。當然,這書中有描繪,就讓有興趣的讀者去閱讀。因為比起《追風箏的孩子》,他所描述的是朋友之間的情感,比較真實一些。而《灰影地帶》雖也有親情在其中,但對於愛情的部份,是一個會讓我有所疑惑的地方。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,這樣的故事若沒有愛情輔助一番,故事或許會有點乏悶吧。
最後來說說書封吧,雖然在閱讀的過程中,讓人感覺到絕望與失落,但就像文宣上頭所寫的,『嚴冬與鐵網,也無法困住從冰雪中萌芽的希望。』這剛好很配合書本的設計,漫天白雪當中,一株翠綠的新芽,即便在鐵絲網中,也會奮不顧身的成長,期待著冬天的到來。而其他版本的書封,在看完小說之後,都覺得頗有意境的,相當符合故事的感覺。
灰影地帶
Between Shades of Gray
作者:露塔.蘇佩提斯
原文作者:Ruta Sepetys
譯者:林士皓
出版社:尖端
出版日期:2012年07月10日
語言:繁體中文
ISBN:9789571048963
裝訂:平裝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