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點難以定義《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》,雖然它被分類在翻譯小說,但整本書籍對話的篇幅少之又少。像是紀錄片般的描繪出所有場景的發生與經歷。
作者把真實事件加入了他虛構的橋段。我們都認識愛因斯坦,都知道他寫下了相對論。然而當我們對於真實的故事詳情知道的太少時,閱讀的過程中便無法知道虛實的界線在哪裡,以外的創造出不同的趣味。
科技的發明始終是一體兩面的,就像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,研發出這項武器,隨後也使用了它,造成了毀滅性的災難。而書中提到了的是數學和飛彈之間的關係,當我們學著越來越難的數學算式,也在物理學會了拋物線,卻從來不知道原來數學在戰爭上可以有這麼大的用途。也許是教育的方式限制了學生對於能力的應用。
另外有趣的是,這些科學家們的想法、念頭的描繪,不再是過去教科書上誰發明了什麼、發現了什麼,而是深深的著墨在這些科學家們內心的情境。那是教科書上從未提及的,他們為了實驗付出的努力,以及實驗的發現與現實發生衝撞時的衝擊。總以為發現、發明了一個新的事物、定理應該是件開心的事情。從未想過原來這些科學家遭受到的負面情緒竟然是如此巨大。
作者巧妙的把事實與虛構揉合在一起,在閱讀之後就會相信,原來那些科學家走過了這樣的心路歷程。或許這些心聲是虛假的,我們不得而知。但作者想傳達的或許就是科學與人類情感之間拉扯的過程,成為這本故事最引人入勝的看點。
而這本書籍會比較適合有科學底子,包含了數學、天文、物理和化學,或是對科學相當有興趣的讀者。如果學生時代對於自然科目時常打瞌睡讀者,睡前打開這本書,也應該可以成為助眠書籍。